视觉艺术用光笔记
写在前提,我的读书秉持三原则
- 不求甚解:有时不理解书中的内容是正常的,甚至某些内容作者写的时候都不一定“清醒”,所以不必纠结。
- 批判性思考:批判的读书,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准确的;书中的内容对当下的“我”不一定是适合的;批判的吸收,坚持自己的核心,但是持开放的态度随时改进。
- 超越和回归:深入书籍的主旨,然后超脱主旨提取广义的概念,然后带着概念感受学到的内容。
进度:29/167
第一章:基本原理
和《照片的本质》123一书同样,《视觉艺术用光》上来就抛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:“明暗交界处是球体最暗的区域”。
我的第一反应是“8可能”,最暗实际上就是“光线最少到达的地方”。而对于给例的球体来说,球体背光面与地面的接触处是光线直接到达与反射最少的地方,而“明暗交界处”处于暴露的环境,受更多的环境光的反射影响,是不会比这种“环境光遮蔽”的地方更暗的。
但是却不能完全否定这句话。即使夸张的给例引起了我直觉性的反驳,但它实际上带来了一种主旨:“明暗交界处的暗是一种对比的暗,而强调它的暗有助于形体的刻画”。
这能够引申出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:“美术是主观的美术”。
不同于摄影,绘画的色彩、明暗取决于画者,它不需要完全依赖客观现实,有时候需要一些模糊、对比、强调、夸张,甚至一些“错误”,来表达一些事和情。从这个角度去思考,这第一段倒是很切题:“艺术用光”。毕竟完全符合现实是一种艺术,加入自己理解性的改造也是一种艺术,想来也正是因此,印象派、立体主义等有了萌芽的种子。
开篇除此之外,也提到了一些重要的点,我在这里简单概况罗列:
- 小光源带来硬阴影,大光源带来软阴影。其实蓝天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光源,它也会形成阴影,只是阴影太弱且被太阳的直射光掩盖。
- 阴影也会收到反射光的影响,比如蓝天下影子也会偏蓝。(反射光如果来源众多,阴影可能会呈现很多的色彩,就是吴兆铭所说的“受光表现形体,背光表现色彩”)
第二节引入了另一个重要概念:辐射。比如白光照到红色物体,其中的红光会被反射,当反射的红光碰到其他物体表面时,使得其他物体也会展现一些红色。另外在相同颜色物体之间反射的光线,会产生一种高饱和度的色彩。比如夕阳下的栅条窗帘。
以我的理解,辐射其实就是颜色的侵染性。但是书中的描述参杂了一些忽略。在理论环境下,红色物体被白光照射,只反射红光,而这些红光碰到其他非红色物体实际上应该会被吸收掉,最终我们看不到颜色的相互作用。
这个理论会认为颜色的反射与侵染是互斥的,但是在现实中并不矛盾,因为现实的物体并非完全光滑,颜色也并不是完全饱和(check?),我们所看到的红色物体除了红光也会反射其他光,只是红光占据大多数使我们认为这是“红光”。而当这份红光反射到其他物体上时,即使物体不是红色,也不会完全吸收红光,这些漏掉的再度反射的红光到了我们的眼睛里,形成了“辐射”(TODO增加理论依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