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0204 自建网站的思考
进度36/308
前言 和这本书的相遇正是机缘巧合。
我在南京的江北图书馆,随机而短暂翻阅了《安土一梦》。书中对于武士的描写饶为新鲜,让我回家颇有些想念。可是等到打开当当网决定购买时,翻出脑海的书名却是它的邻居:《日本风物记》。
没错,单纯的记错书了。而当我展开书籍的简介与印象进行对比时,日本?背景正确;包含历史?主题正确,好,点击购买。直到一周后书本到手,而我翻来覆去也找不到武士的字眼,才意识到买错了。
也许购买的时候我正是被书中推崇的“寻找日本的美学”而吸引,而这个时期的我,又恰恰转变为“美感”的追求者吧。所以即使买错,我仍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。“风物”,多么有趣的字眼。也许通过这本书,我能对大洋那不够彼岸的彼岸有一些了解呢?
可是直到今天(2024-2-20),我也才读了一点。而若要我对这一点进行概况,那就是
看似什么都写了,其实什么都没写。
阅读的最大感受是:主题模糊、内容割裂、跳转破碎。
随着叙述的推进,作者从高野山,到熊野古道,到金泽。仿佛一路游历,一路记录。可是每次对所在地的描述,都没有让人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题,全篇背负着以“美”去探寻一些事物,但是表达或描写到中途,却又不自觉的跳转到其他事物(这里留白后续补充举例)。
能感受到作者有着不错的文学素养,可惜表达太过内化,文中许多形容描写仿佛灵感所得,细看有些意味,粗看什么玩意。而仍有很多写法前后不通,是我细看都看不懂的,感谢这本书,让我对“不求甚解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以前我就想所谓”不求甚解“可能并不代表读者不愿深入,也许是因为不能和作者的表达与情感共通、也许是词汇拗口不好理解,于是转去理解大概而非纠结于细节。如此说来,这本书需要“不求甚解”的地方真是蛮多的。
我上面一段其实是对《风物记》的表达的模仿:从书的感受联想到自己的一份感悟,然后沿着感悟继续延申,最后想起来还要回归一下原意。而这种破碎的转折在书中比比皆是。
书中拓展和延申的太多,以至于对日本文化不甚了解的人看起来会很累,各类专有概念或名词如“蚁之熊诣”,却又不加解释,不懂的人左手持书右手百度,懂的人……里面浅显的描述对懂的人怕不是如同鸡肋。描述本身已经浅显,却又参杂了作者的表达以及“受访者”的思路,我不禁开始考虑书中所写有几分真实。也许这是本培养“批判性读书”的好用例,只是如果全文批判那也太累了。
这也就说到了这本书更核心的一点。它描述的内容汗牛充栋,可是私以为没有什么是真正深入的,作者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去深入,可是流于表面,而我也难以通其意。(此处留白等候举例)。
但是不能说这本书毫无优点。它的叙述对象种类繁多,若能通读也许真能建立起对日本“风物”的一份模糊印象
而对我来说,作者书中展现的很多问题恰恰也是我有的问题,表达任性、主题不明、容易偏离、看似深入实则站不住脚。真是我一定程度的翻版啊。
虽不知道还能不能读下去,但以此为镜,共勉。